秋日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甸溪河畔,风景如画。傍晚时分,晚霞倒映在清亮的河水中;沿河生态步道上,市民游客散步、聊天,惬意休闲。
“以前的甸溪河,河道淤积、河水浑浊、垃圾乱堆,如今变成了一条美丽的‘画廊’。”市民李女士切身感受到绿色发展给城市生活带来的美好。
在追求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立市的道路上,弥勒市始终遵循“先进公园、再进城市”理念,以“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为目标,不断做优生态修复治理,加大市政道路、景观绿化和“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建设力度,充分释放城市生态环境效应。
通过甸溪河综合治理和规划建绿、拆违补绿、拆墙透绿等方式,让城市一块块边角地与景观、文化、健身休闲设施相融合,串起市民的绿意生活,同时带动周边土地开发和宜居产业带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凸显绿美生态效应,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弥勒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86%、绿地率达40.12%,道路、河道绿化普及率分别达100%和8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3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增加至1384.6公顷。
漫步于开远市的大街小巷,一个个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随处可见,方寸之间,绿意盎然、暗香浮动。在灵泉街道星光社区跃进园广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整洁宜人的环境相得益彰。
“改造前,广场上杂草丛生、环境脏乱。改造后,广场焕然一新,绿植环绕、设施齐全,居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老年人都喜欢到这里散步、聊天、锻炼身体。”说起社区的变化,在此居住了60余年的谭女士感叹连连。
近年来,结合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开远市充分利用和优化城市零星开放空间,不断增加市民身边的“口袋公园”,打造家门口的绿色共享“微空间”。如今的开远,推窗见绿、舒适休闲,一个个小而精、微而美的“口袋公园”,既提升了城市“颜值”,又为市民打造了家门口的“微幸福”。
弥勒让人向往的绿美城市生活、开远市民的“微幸福”,彰显的都是红河州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惠及于民作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原动力的鲜明导向。
红河州大力推进城市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在13个县市城市规划区内建成15个森林和湿地公园,将绿色融入城市,让百姓可感可触可享生态福利。
目前,红河州每个县市城市规划区内均已建成森林公园或湿地公园,新建公园面积9万多亩,累计完成营造林1056.86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122.86万亩、城市和通道面山绿化及提质增效87.9万亩。
通过重点实施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沟渠整治、大屯海水库清淤扩建工程、长桥海扩建和“两河”水生态治理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全州水域岸线管控进一步强化,全面完成179条河流、5个湖泊管理范围划定工作,划定长度5522公里。10年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35.33平方公里,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重点流域生态得到有效修复。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各地人居环境也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开远市、弥勒市、河口瑶族自治县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州13个县市全部创建为“天然氧吧县”,红河州也成为全国第一个“天然氧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