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到2024年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从一座碑、一封信到一面旗,从文化与风景交织的茶马古道到世界文化遗产景迈山,从咖啡香飘世界到国内最大的牛油果基地;从昆曼国际大通道到穿境而过的中老铁路,普洱转身向前走向开放前沿……十年来,普洱市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实干担当,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特色产业加快形成,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各族群众共守祖国疆土、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牢记嘱托,十年奋进。普洱市坚决守好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产业振兴有机融合,将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转化为造福一方群众的不竭动力,持续补齐发展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9个民族自治县如期脱贫摘帽,45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各民族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我们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融入血液,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民族团结园内,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方财兵正给游客讲述誓词碑故事。2017年,方财兵接过父辈的接力棒成为义务讲解员。“总书记的重要回信情真意切、催人奋进,饱含着对边疆各族群众的深情厚爱。我要把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历史故事讲给8波足球比分_8波比分-手机版官网:人听,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十年来,普洱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弘扬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为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空前激发,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信心更坚、动力更足、合力更强。
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整董村曼贺井村民小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召存信的后代赵珍正和傣族妇女们一起编织傣锦。
为更好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整董镇党委和政府带领各族群众积极发展茶叶、坚果、橡胶等特色产业,并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原生态傣文化精品旅游村寨。村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升,寨子成了热门旅游打卡地。赵珍也顺势成立了帕萨锦纺织合作社,创新开发民族服饰、茶席、挎包等手工艺产品。“我带着哈尼族、瑶族的姐妹们一起做傣族织锦,把各民族的图案融合在一起,年轻人都很喜欢我们的产品。”赵珍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团结是基础,发展是目标。十年来,普洱市通过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项目建设,形成了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绘就了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的生动画卷。沿边地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人均经济作物面积达6.58亩,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年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放眼普洱大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更足、成色更足、信心更足。
现在正值甘蔗丰收季,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木戛乡勐糯村2500亩成熟蔗林里,勐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扎丕带领农户们在地里忙碌,空气中弥漫的甘蔗甜香,预示着又是一年好收成。
李扎丕担任村干部25年来,深切感受到在共产党关怀下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生活的巨变。“茅草房变楼房,泥巴路变水泥路,村里家家户户有摩托车、小轿车,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提升。”李扎丕说,最重要的是村民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通过发展甘蔗、茶叶、冬季蔬菜等产业,大家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芒信镇芒信村芒信新寨党支部书记赵阿结有个特别的微信名——“哈尼牛油果王子”。今年牛油果产季,赵阿结在朋友圈分享了许多牛油果丰收图。他带着由芒信新寨47户农户组成的孟连芒信康然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社,在线上积极推广、线下同步发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如今,孟连已崛起为全国最大的牛油果种植基地。在乡镇,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拔地而起,5G信号全面覆盖,一幅现代化生活图景徐徐展开。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边境村庄愈发美丽宜居。
牢记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普洱市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同心同德、砥砺奋进,谱写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精彩华章。
记者手记
昔日先辈路
今朝欢歌途
“那时他们去北京要走一两个月,我们现在去北京,当天就能到。”采访中,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忆起先辈们的往事,都不约而同地提起“路”的变化。
2024年11月,普洱市组织19名盟誓代表后代赴京参观,重温先辈走过的路。时隔74年,代表后代们一路上看到的人、事、物与先辈们截然不同,然而不变的是边疆人民心向北京、一心向党的铮铮誓言。
普洱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山区面积占98.3%,一直以来交通成为发展最大的瓶颈,交通改善成了群众最关切的急难愁盼。记者在普洱工作已超过10年,因频繁下乡采访,对当地交通发展有着深切体会。初到普洱时,首次出差前往孟连县采访,汽车在蜿蜒山路上行驶,全程需5个多小时。要是搭乘城乡客运班车,耗时会更久。直至2021年初,思茅至澜沧高速公路通车,市区到澜沧、西盟、孟连“边三县”的交通状况才得以改善。
2017年澜沧景迈机场建成通航,通航仪式现场,机场旁的山丘上聚满了等待多时的各族群众,只为亲眼见证飞机飞到“家门口”。
2021年中老铁路通车,铁轨铺设到宁洱站附近时,便有不少群众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前往已铺好铁轨的路段打卡拍照。铁路正式运营后,很多群众第一时间购买车票,只为亲身感受修到家门口的高铁,体验这份方便与快捷。
十年间,高速、高铁、机场全面配套,立体交通网络让边疆群众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先辈走过的艰辛山路变成了一路欢歌的坦途。
十年间,记者在工作中收集到了大量丰富且动人的故事。有脱贫攻坚的,有景迈山申遗的,有牛油果产业的……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都是山乡巨变的有力见证,生动诠释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苏国文
——守茶护山 共富景迈
午后,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苏国文家迎来一批来自勐腊县的客人。众人围坐在茶桌旁,静静聆听苏国文讲述景迈山的茶文化与故事。这座位于景迈山布朗族村落的小院,如今时常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访客。
“过去,景迈山上的群众生于山林,也困于山林。在那个艰苦年代,吃饱穿暖是头等大事,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等因素,日子过得很艰难。党的十八大以来,景迈山通公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景迈山上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式民居,许多人家买了汽车,网约车也通到家门口。”提起家乡的发展变化,苏国文激动不已。
2023年,景迈山又迎来一个历史性转折——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增加了一份新的收入来源,同时我也常常和村民们说,不能丢了茶产业,要更加保护好我们的古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苏国文说。作为世代居住在景迈山的居民,苏国文始终将保护景迈山、传播民族文化作为使命和责任,既带领村民们谋发展,又做好景迈山故事的讲述人,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苏国文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的后代,他见证了景迈山在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他深知先辈们当初选择的道路无比正确,于是和另外7位盟誓代表后代一起,怀着感恩与激动的心情,代表边疆各族群众,将如今的美好生活写信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回信,我们非常激动。当年我的父亲进京观礼回来后说,只要我们一心一意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过上白天黑夜一样光明的生活。现在我们的发展和幸福生活,充分验证了这句话。”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召窝嫩
——执粉笔处 温暖满心
66岁的召窝嫩居住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作为一名边疆学校的教师,召窝嫩亲历了过去教育的不易,也见证着时代向新向好。
1997年,召窝嫩调到孟连县第一小学任职。“我最初教书的地方叫帕亮村,是孟连县的一个拉祜族村寨。我是傣族,学生是拉祜族,因为语言不通很难上课,我就自学了拉祜语。”每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汉字,召窝嫩就要将其翻译成对应的拉祜语,“双语”教学成为她工作的重要部分,粉笔写下的每个字也成为民族交融的象征。
2014年,召窝嫩从孟连县第一小学退休。同是第一小学教师的儿媳常和她分享学校的新貌。两代教师坚守在同一岗位上,亲历了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也成为时代变迁与美好生活的有力见证者。
这十余年学校发展速度之快,令召窝嫩惊叹不已。“以前老校区只有一排教学楼,现在的新校区建得宽敞又漂亮,基础设施都很齐全。”教学设备的更新尤其令她印象深刻,“以前用粉笔写字,上完课浑身都是粉笔灰。现在的学校里用的都是多媒体设备,投影设备和电子白板很方便。”看着学校的巨变,召窝嫩满是欣慰。
2024年11月,作为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召窝嫩去到北京参观学习,站在天安门广场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召窝嫩感慨万千:“那时候,我们在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时,只有一根竹竿,一条绳子。现在学校里有专门的升旗台,我还能来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先辈当初选择了正确的道路,因为跟着党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幸福。”